开栏的话本信选配
在济宁这片浸润千年儒风的厚土上,总有一群质朴而耀眼的身影:他们恪守孝悌之道,传承仁爱之心,以诚信立身、用奉献传情,于平凡岗位默默耕耘,在他人需要时义无反顾。他们用真诚诠释美德,以行动践行大义,如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星河,照亮孔孟之乡的精神原野。即日起,“济宁文明”微信公众号推出《儒韵贤风・美德济宁》专栏,聚焦济宁大地崇德向善的凡人善举,讲述他们以仁润心、以德立身的动人故事,邀您一同感受榜样力量,让至善至美的儒韵贤风在运河之畔生生不息。
二十三年痴心不悔
让老人老有所依
展开剩余79%杨友玲本信选配,女,汉族,1966年2月生,曲阜市夕阳红老年公寓创办人。她有一个温馨的家,家里住着上百名老人。2002年,杨友玲办起了夕阳红老年公寓。23年来,数百位老人得到精心照顾,安度晚年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怀着这份情感,她经常收留流浪老人;自掏腰包为生活困难的家庭垫付费用;为贫困山区的孩子邮寄过冬衣物;为失散家庭寻找亲人;为农村遭受火灾的家庭代销鸡蛋。杨友玲用她的真情,续写着希望,温暖了人间。杨友玲荣获全国“最美家庭”、全国“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”、“齐鲁十大孝亲敬老最美家庭”、济宁市发展养老事业突出贡献奖、济宁模范孝心家庭、孔子故里十佳孝星标兵等荣誉。
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为母养老走上公寓创办之路
杨友玲13岁时父亲病逝。为给父亲治病,家中外债高筑,母亲用柔弱的身体支撑起这个摇摇欲坠的家,坚持供杨友玲上完大学,直到杨友玲毕业后分配到国企上班,家里的经济状况才渐渐好转。然而2000年秋天,杨友玲母亲突发脑中风,生活完全不能自理。杨友玲每天奔波于单位、母亲和孩子中间,身心俱疲。在照顾母亲的同时,杨友玲发现周围和母亲一样的老人很多。为了让和母亲一样的老人得到更好照料,杨友玲萌发了创办老年公寓的想法。
2002年,她瞒着家人悄悄租下三间房屋,用借来的3000元钱,办起了老年公寓。老年公寓刚刚起步,她和丈夫的工资全部用来给员工发工资和支付房租;2005年,赶上租用的楼房改造需要搬迁,物价暴涨,她和丈夫东拼西凑,举步维艰,但是老人期待的眼神让她坚持了下来,公寓入住人数不断增加。杨友玲深感责任重大,向单位辞职,全身心投入公寓的发展,丈夫也放下了经营十几年的生意,和她一起打理老年公寓。
全心投入公寓养老事业 给每位老人一个家
在杨友玲的精心经营下,公寓逐步走上了稳中有序的发展轨道。目前,每年入住的老人达70余人,专业护理人员增加到20多人,并形成了一套完善、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。杨友玲常常对员工们说,“受人之托,忠人之事。人家把爹娘托付给我们,我们就要让人家放心。我们不仅要给老人和家属一个交代,更要给社会一个交代。”23年来,杨友玲和她的工作人员24小时陪护,在饮食上形成了一整套荤素搭配、营养均衡的老人食谱,真正做到了每日不同餐,每周一食谱。为每位新入住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,和亲属共同制定最佳护理方案,再手把手教给护理人员,直到老人顺利渡过入住适应期。为了更好地与老人沟通,杨友玲于2006年学习心理学并取得了国家二级咨询师资格。为了更科学地护理老人,她还鼓励丈夫于2008年报考了曲阜市中医药学校函授班,学习中医和护理知识。夫妻俩又相继参加了国家老年护理员培训,取得了护理资格证书。入住的老人大多数瘫痪在床,褥疮是不可避免的棘手问题,为让老人人生的最后一程活的有质量、有尊严、少受罪,杨友玲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褥疮早、中、晚期的护理及医治方法。
孝老之情三代传递 暖心助力养老事业发展
杨友玲不仅是个好女儿,更是个好媳妇。结婚前半年,婆婆重病住院,她和爱人日夜陪护,为婆婆梳理头发、换洗衣物。婆婆去世后,公公作为家里唯一的老人,23年来,他们全家和公公同吃同住,让公公生活得富足。
让杨友玲欣慰的是,身教胜于言传,在夫妻二人的影响下,女儿成长为友爱孝顺的孩子,放学后就在公寓陪老人聊天、逗老人开心,成了老人们的开心果。大学毕业后主动参加了国家养老护理员培训,取得了老年护理职业资格证。如今,女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,接过了母亲手中的“接力棒”,成为了第二代“夕阳红人”,工作之余帮助母亲一起打理敬老院事务,穿梭在老人们中间,为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。在杨友玲的影响下,每逢节假日,总有许多志愿者自发来公寓献爱心。她诚恳地说:“我希望把这几年学习积累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志同道合的人,有立志从事老年事业的,我无条件提供指导;家里有老人需护理的我可以上门手把手去教;在婚姻家庭、邻里关系、孩子学习成长等方面遇到困难的,我会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,最大可能地提供支持和帮助。”
来源:济宁市文明办本信选配
发布于:北京市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